存储容量:
bit:位、二进制byte:字节KB:千字节MBGBTB 速率:Mbps=mega bits per second,兆位/秒,是速率单位MB=mega bytes,兆比、兆字节,是量单位,1MB/s(兆字节/秒)=8Mbps(兆位/秒)pps:包每秒,包转发率Mbps,兆位/秒,带宽,数据传输速度MB/s,兆/秒,常用名词,从b换成B,把p写成/而已一般情况下,二层用bps,三层用pps。 国际标准使用bps表示各种设备的传输速率,b是位,ps是每秒,bps就是每秒多少位。 Bit意为“位”或“比特”,是计算机运算的基础,属于二进制的范筹;通常用bit来作数据传输的单位,因为物理层,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对于用户是透明的,而这种通信传输是基于二进制的传输。 Byte意为“字节”,是计算机文件大小的基本计算单位;在应用层通常是用byte来作单位,表示文件的大小,在用户看来就是可见的数据大小。比如一个字符就是1byte,如果是汉字,则是2byte。在传统以太网中,为什么要有最小帧长度和最大帧长度的限制?
以太网(IEEE 802.3)帧格式:0、IPG:12字节,帧间间隙1、前导码:7字节,0x55,一串1、0间隔,用于信号同步2、帧起始定界符:1字节,0xD5(10101011),表示一帧开始3、DA(目的MAC):6字节4、SA(源MAC):6字节5、类型/长度:2字节,0~1500保留为长度域值,1536~65535保留为类型域值(0x0600~0xFFFF)6、数据:46~1500字节7、帧校验序列(FCS):4字节,使用CRC计算从目的MAC到数据域这部分内容而得到的校验和。 以CSMA/CD作为MAC算法的一类LAN称为以太网。CSMA/CD冲突避免的方法:先听后发、边听边发、随机延迟后重发。一旦发生冲突,必须让每台主机都能检测到。关于最小发送间隙和最小帧长的规定也是为了避免冲突。 考虑如下的情况,主机发送的帧很小,而两台冲突主机相距很远。在主机A发送的帧传输到B的前一刻,B开始发送帧。这样,当A的帧到达B时,B检测到冲突,于是发送冲突信号。假如在B的冲突信号传输到A之前,A的帧已经发送完毕,那么A将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。由于信号传播是有时延的,因此检测冲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。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有个最小帧长的限制。按照标准,10Mbps以太网采用中继器时,连接的最大长度是2500米,最多经过4个中继器,因此规定对10Mbps以太网一帧的最小发送时间为51.2微秒。这段时间所能传输的数据为512位,因此也称该时间为512位时。这个时间定义为以太网时隙,或冲突时槽。512位=64字节,这就是以太网帧最小64字节的原因。512位时是主机捕获信道的时间。如果某主机发送一个帧的64字节仍无冲突,以后也就不会再发生冲突了,称此主机捕获了信道。由于信道是所有主机共享的,如果数据帧太长就会出现有的主机长时间不能发送数据,而且有的发送数据可能超出接收端的缓冲区大小,造成缓冲溢出。为避免单一主机占用信道时间过长,规定了以太网帧的最大帧长为1500。
单端口的吞吐量是如何来的呢?以GE(1000Mbps)接口为例:单口吞吐量=1000M/〔(64+7+1+12)×8〕byte=1488095pps,即1.488Mpps(百万包每秒)(包转发率)GE:1.488MppsFE:0.1488Mpps
线速转发:端口在满负载的情况下,对帧进行无差错的转发。交换机背板带宽=端口数*相应端口速率*2(全双工模式),如果≤标交换机背板带宽,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。 背板带宽>交换容量>所有端口速率的和×2,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。 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=千兆端口数量×1.488Mpps+百兆端口数量*0.1488Mpps+其余类型端口数*相应计算方法,如果这个速率能≤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,那么交换机背板带宽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。 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=千兆端口数量×1.488Mpps+百兆端口数量*0.1488Mpps+其余类型端口数*相应计算方法,如果这个速率能≤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,那么交换机背板带宽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。 10GE LAN、10GE WAN以及10G POS区别,说明分别用在什么场合?LAN为局域网,只支持二层,主要用在局域网,配置VLAN;WAN为广域网,支持三层,可配置IP地址,MPLS等;POS接口主要用在广域网,一般为点对点使用,POS使用的链路层协议主要有PPP和HDLC。